"科里科气"配资资讯网
今年年初,DeepSeek 的爆火点燃了 AI 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新一轮讨论。一个共识逐渐清晰:抓住 AI 产业风口,城市便能迎来新的增长。
而在这场竞速中,不少城市早已提前布局,位于中部地区的合肥,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。
提到合肥,公认的标签是"最强风投城市"。这座城市成功押注京东方、蔚来的故事,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。智能家电、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,也早已成为合肥的优势所在。
其实,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,合肥的发展同样亮眼。当地主管部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目前合肥在这一领域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。
从产业规模看,2024 年合肥人工智能总营收 949.91 亿元,智能算力超 7100P,规模居全国前列;企业集聚方面,上下游企业 1078 家,包括科大讯飞、华米科技、智象未来等;人才方面,从业者超 4 万人,高层次人才近 2000 人。
再看合肥所处的安徽。最新发布的《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》显示,2024 年安徽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中位列第 5 位,紧随北京、广东、上海、浙江之后,较 2023 年提升 1 位。
从过去只能承接产业外溢的长三角"后花园",到后来在新兴产业中崛起,合肥的每一步跨越都透着前瞻眼光,而如今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,更让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想象。
一场持续 20 年的产业伏笔
要看清合肥今天的 AI 产业,需要把日历翻回 1999 年。
那一年,中科大的几名学生在一户租来的民房里,创立了科大讯飞的前身安徽硅谷天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,主要从事语音技术研发。起初受制于庞大的基础研究投入,公司一度遭遇资金困境,幸而合肥政府积极牵线搭桥,促成三家本地企业注资,科大讯飞得以突破困境,继续扎根合肥。
2008 年,科大讯飞的机器语音合成已经超过普通人说话水平,并于当年 5 月 8 日在深圳交易所上市。2012 年,其机器语音测评精度首次超过人类专家。
同年,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签署了《关于共同推进安徽语音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》,计划在合肥打造国际语音产业高地。次年,"中国声谷"项目落户合肥,成为我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。
图源:合肥高新发布
语音和 AI 其实是深度绑定的共生体。语音天然是认知智能的"入口",语义理解、芯片、云端训练、终端硬件都必须围绕它展开。当语音技术成熟,顺势延伸到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、大模型就水到渠成。
2018 年开始,合肥的 AI 产业逐渐成形起势。数据显示,2018 年,"中国声谷"实现产值 650 亿元,入园企业达到 430 家,同比增长 102%,在教育、医疗、服务、汽车、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 130 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;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开发团队总数超过 92 万,孵化团队超过 3800 家。
也是在这一年,安徽省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规划,提出要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,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强省。
在政策引导等多重驱动下,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。
2019 年合肥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,2021 年建立了国家智能智能语音创新中心,2022 年工信部正式公布"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"名单,中国声谷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榜上有名,是中部地区首批入选的产业集群。
到了 2024 年,合肥与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共同跻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城市,进一步夯实了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中的核心地位。
截至 2024 年底,合肥市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入库企业 735 家,其中高新技术企业 544 家,初步构建了从底层硬件、数据计算、基础应用技术到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体系。
与此同时,合肥经济总量持续攀升—— 2024 年以 13507.7 亿元的 GDP 位居全国城市第 19 位,比 2023 年再进 1 位。
科研实力和人才保障
把时间调到当下,在众多城市都"卷" AI 的背景下,合肥 AI 产业的优势是什么?
首先离不开的自然是核心技术的优势。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三个核心要素:数据、算法和算力。其中,算法是重要生产工具,算力是核心生产力,数据是关键生产资料,而合肥在这几方面均展现出强劲实力。
据合肥工信局介绍,截至 2024 年,合肥的算力规模已经超过 8000P,其中智能算力规模约 7900P,为 AI 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强大支撑。而作为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城市,合肥的数据标注总规模已达 933.3TB,数据标注总产值累计达 8.63 亿元,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数据采集、清洗、标注、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。
"巢湖明月"超级计算机 图源:合肥高新发布
在算法领域,合肥本地企业的自主研发成果已经显示出了鲜明的竞争力。例如智象未来(HiDream)推出的 HiDream-I1 图像生成大模型与 HiDream-E1 交互编辑模型,在视觉生成与交互领域实现技术突破;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大模型持续迭代,在教育、医疗等场景落地应用广泛。
雄厚的科研实力,也是合肥能够在 AI 赛道持续发力的重要根基。科技人才供给相对充足,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。
在合肥,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、安徽大学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校、科研院所,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人才培养能力。
中科大在类脑智能、量子计算等基础研究领域深耕多年,合肥工业大学聚焦智能装备与工业场景融合,安徽大学则在大数据智能分析方向形成特色。
当地的研究机构,更是给产业发展注入了精准动能。
以合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为例,据其研究人员介绍,该院现在有 20 余支全链条科研团队,在机器学习、智能芯片、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,孵化企业市场估值近 24 亿元。
这些团队不仅专注自主研发,更会根据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,形成"院企共同研发"的协作模式。
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提到,不少中型企业受限于资金与规模,难以承担长期技术攻关的成本,便会寻求研究院支持。研究院则根据企业具体场景需求,调配对应领域的科研力量参与项目,从技术方案设计到落地测试全程协同,既帮企业降低了研发门槛,也让科研成果更贴合产业实际。
这些科研力量的协同联动,既夯实了技术创新的根基,又打通了成果转化的通道,为合肥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持续向前的深层动力。
在合肥,处处都是 AI
合肥 AI 产业的独特之处,更表现在将技术创新与场景需求的深度绑定。
不同于部分单纯追求技术突破的城市,合肥始终坚持"应用为王",让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。这种发展思路,既体现在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响应,也渗透到产业升级的各个环节。
在普通人生活中,合肥 AI 的渗透已很常见。比如,合肥政务服务中心的数字人智问智办一体机,可以支持 1000 多个事项的问答咨询和办事引导,以前需要人工审核 20 分钟的资料,如今通过机器辅审只需要 2 分钟。
这样的便利延伸到医疗、交通等领域。目前,合肥部分医院不仅用 AI 进行肿瘤靶区勾画、胃癌智能诊断,还借助大模型优化病历处理流程——生成病历的合理率超 83%,引用率超 80%,平均每天为临床医生节省约 2.8 小时书写时间。
交通领域的智能升级同样明显。交通部门通过 AI 算法动态调整信号配时,让通行更高效;合肥的个别地铁站里部署的智慧助手,还能实时监测扶梯安全,一旦发现乘客摔倒,监控终端会立即收到警报并处置。这座城市的"科里科气",正通过这些细节慢慢渗透。
AI 在改变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同时,对企业的赋能同样成效显著。
汽车工厂里,AI 算法配合工业级监控机器人,能对车身的 1500 个关键点开展 AI 视觉检测,连 0.2 毫米的外观微小瑕疵都能精准识别,产品质量把控效率由此大幅提升。燃气公司中,AI 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审核数据信息,处理线上业务,还能深度参与到安全检查、隐患处置等场景中。
这些还只是合肥 AI 产业的冰山一角,其未来的想象空间更是广阔无垠。
在被称为" AI 应用元年"的 2025 年,合肥的政策持续为 AI 产业发展注入动力。《合肥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规划(2025 — 2027 年)》于今年 3 月正式发布,提出到 2027 年实现多语种标注和语音标注能力国际领先,标注数据规模突破 3000TB,拉动产业规模达 30 亿元。
与此同时,《安徽省加快推动"人工智能 + "行动方案》同步发力,聚焦" 6178 "现代化产业体系,围绕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等重点方向,推动"人工智能 + "深度赋能行业和区域全覆盖,推出一批应用标杆,助力智能汽车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,赋能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领域实现产业化。
这种始终把技术扎根于现实需求的特质配资资讯网,正是合肥 AI 产业最鲜明的不同——不玩虚的,只做能用、管用的人工智能。
鼎合投研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